糖心短视频vlog柚子猫视频:txvlog糖心官网在线观看-商业头条No.81 | 国产创新药开启大航海时代

频道:财经 日期: 浏览:1

界面新闻记者 | 陈杨 黄华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许悦

484亿美元。

这是今年上半年,国产创新药的出海交易总金额。2025年前六个月的表现已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达到历史新高。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强势崛起的同时,创新药也在成为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突破的典型代表。

图为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近10年的变化 制图:界面新闻 何苗

与仿制药研发壁垒低,价值更在普惠不同,创新药面对的永远是人类生命健康中尚无解法的难题——比如癌症、罕见病。医药行业用十年时间,十亿美元概括其研发的长周期、高风险和高成本。也有人将这个过程比作大把金钱、野心与分子科学混调而成的烈酒。

做国产创新药、甚至带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一直是国内创新药行业的愿景。近半年来,中国医药企业接连掀起的巨浪正带着这些梦想慢慢走向现实。

今年5月,老牌药企三生制药以12.5亿美元的首付款价格将一款在研双抗创新药的海外权益出售给宇宙大药厂辉瑞,一举打破了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首付款的最高纪录。

除三生制药外,信达生物、和铂医药等也都先后与海外大药企达成单笔交易总价超10亿美元的对外授权。

在融资与支付上,7月的第一周,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创新药商保目录申报箭在弦上。而禾元生物IPO成功过会则意味着,尘封已久的科创板再次对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敞开了大门。

仿佛短短几个月内,创新药寒冬已然烟消云散,国产创新药们迎来了自己的新一波浪潮。

最初的梦想

风起于青萍之末,中国创新药进入公众视野是在这半年,而这条路却已经走了20多年。

2002年,瑞士巨头诺华制药的白血病药物伊马替尼(格列卫)刚刚在美国获批,肿瘤靶向治疗时代的大幕缓缓拉开。同在这一年,李嘉诚投资的和黄医药也在上海成立,成为国内最早从事创新药研发的公司之一。它最初的员工包括后来的再鼎医药创始人杜莹、亚虹医药创始人潘柯。

一年后,留美的丁列明与王印祥回国创立贝达药业,研发埃克替尼,也就是日后中国的首款国产小分子抗癌药。2009年,曾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教授的杨大俊在上海创办了亚盛医药。

这批最早的海归见证过美国成熟的创新药行业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但想把大洋彼岸的盛景移植过来绝非易事。彼时国内创新药研发领域则堪称盐碱地。由于新药定义宽松,审评标准又不透明,递往药监局的各种审批资料严重积压,许多公司在递交申报材料之后就陷入无尽的等待。

混沌初开时期的重大不确定性,让风险投资都对国产创新药避之不及。贝达药业创始人丁列明曾回忆,研发埃克替尼时,他一度找不到钱做该药的III期临床研究。

变化始于2015年,彼时的原国家食药监局开启了国内一系列药审改革。创新药标准开始与国际对齐,鼓励新药研发、加速新药审批上市。

图为中国创新药临床开展情况的近些年变化 制图:界面新闻 何苗

如百济神州,亚盛医药等最早破土而出的创业公司逐步走上台前。

另一方面,当时的国家食药监局也着手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为日后的带量采购、控费做好铺垫。带量采购的出现意味着仿制药的利润势必将薄如刀片,也加速了传统成熟药企向研发创新药转型。

以仿制药起家的恒瑞医药在2018年宣布,只做创新药和有核心价值的高端仿制药。

资本市场也在发力,2018年的港股18A”2019年的科创板新规,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都给刚蹒跚起步的国内创新药公司直接插上了翅膀。

图为中国创新药企业IPO情况 制图:界面新闻 何苗

履历光鲜的创始团队加上漂亮的管线图就能引来投资,开启天使轮和风投并同步递交招股书仿佛也并非痴人说梦,大量一线知名创新药企都在这几年里实现了IPO

中国创新药就在这样沸腾、热辣的气氛下,迎来了第一波浪潮。

研发求变

但是这股浪潮并没有持续太久。 

当时,中国的创新药公司在立项开发上多采用跟随策略,紧盯国外创新药的研发进展,跟在后面做同类产品。

图为近些年国产和进口创新药获批数量 制图:界面新闻 何苗

2014年,默沙东帕博利珠单抗在美国获批,这款俗称K药的PD-1单抗成为癌症治疗史上的里程碑式药物,并在后来以30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成为全球药王

于是在那几年,国内的PD-1数量多到被临床研究者戏称足够用来洗澡。到2020年,最早上市的四款国产PD-1以降价60%-80%的代价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同质化也导致价格战硝烟四起。

短短两年时间,千亿级国内PD-1市场缩水三分之二,只剩下两三百亿。20237月,恒生创新药指数跌到了历史最低点,相比于20217月的顶峰已下跌76%,创新药行业由盛夏疾速转入隆冬。

好在故事没有就此结束。

研发出一款新药像是在酷暑中跑超长程的马拉松。真正以此为志的人往往不乏超常的韧劲和雄心。

就像亚盛医药创始人杨大俊对界面新闻说的那样,作为最早出国、在美国时做最前沿研究、又很早回国的弄潮儿,他回国创业时就定下了要做原始创新的目标。

整个产业也在吸取教训、从最开始的研发端悄然起变。

2012年,夏瑜等人在广东中山成立康方生物。这家公司英文名Akeso源自希腊治愈女神。在同行不看好的目光中,康方生物着手研发兼具广泛疗效又安全的PD-1双抗。2024年,其一款核心PD-1双抗药物在严格比对中首次战胜默沙东的药王K药。

在第一波浪潮的淘汰赛里,那些存活并且顺利出海的公司重塑了国内创新药产业的发展思路——单纯模仿海外产品已不再能轻易拉来投资,更强调速度和差异化创新。

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和传奇生物的CAR-T疗法西达基奥仑赛,成为两个异常耀眼又难得的例子。两者用于治疗不同的血液肿瘤,先后都成功在美国获批上市。更重要的是,它们分别击败了来自国际制药巨头强生/艾伯维和百时美施贵宝的同类竞品,双双被证明具有更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成为各自赛道上的同类最优药物。

2023年,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成为首个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国产抗癌药;传奇生物的西达基奥仑赛如今距十亿美元分子也只差一步之遥。

现任恒瑞医药副总裁、上海恒瑞CEO的贺峰博士向界面新闻回忆,十年前,公司研发人员很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原因很简单——没太多需求。而约从45年前起,公司开始要求要么做同类最先(FICfirst-in-class)、要么做同类最优(BICbest-in-class)。恒瑞医药每年也组织起庞大的研发与商务拓展团队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会议,来增进知识与信息交流,加强创新敏感度。

贺峰对界面新闻介绍,对于同类最优项目,早研部门需要尽可能研究透彻同一赛道上的竞品,能找到明显切入点的优势项目才会开题;而其他项目,不单是早研阶段,还要求临床阶段,都要保证是全球前列

重塑中国信誉

当然,同类最先和同类最优没有一个好做,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前者没有先例能参考,海内外从先驱做成先烈的公司不在少数;后者挑战的则是先行者已充分研究但依旧无法解决的软肋。

做创新药的特殊之处在于,制药人得与难以捉摸的大自然和生命体交手。确定性只能逐渐地来自于足够多且可靠的临床数据,并一直到理想中的新药真正被成功开发出来。

在苏州宜联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薛彤彤看来,如今国产创新药变成宠儿、密集出现更大额的出海授权,中国创新药行业在过去5年里共同完成的工作便是积累临床数据和海外信誉,最终得以证明自身价值。

图为宜联生物研发部门 图片来源:宜联生物

据摩熵医药中国临床试验数据库,2019年至2024年,中国临床试验登记总量由2385项提升至4884项,年复合增长率达15%,其中新药研发占比过半。

贺峰告诉界面新闻,在今年6月刚刚结束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上,来自中国创新药的口头报告都占据了三分之一。

ASCO是全球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肿瘤学术会议之一。今年,恒瑞医药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分享了一项关于乳腺癌创新药达尔西利辅助治疗的研究。参与该研究的患者近6000名之多。来自全世界的行业专家在ASCO现场共同聆听了这项大型临床研究的试验设计与极佳的阳性结果。

也正是在一次次曝光中,海外过去对中国创新药公司及其临床数据质量的迟疑也逐渐消散。

早在2015722日,原国家食药监局曾要求展开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在这一史上最严数据核查要求下,八成申报企业主动撤回了申报材料。该事一度被业内称为“722惨案

2016年,澳大利亚记者将前述情况误称为“80%的中国临床数据造假,这一表述又被二次引用,极大损害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声誉。尽管此后中国药监机构持续出台政策,确保国内药企临床试验数据的准确性,但已经形成的对外印象不会轻易消失。

2023ASCO会议上,百利天恒的双抗ADC(抗体偶联药物) BL-B01D1凭优异的国内临床数据吸引到一众跨国药企的目光,但也没躲过在数据可靠性方面的疑虑。

百利天恒董事长朱义告诉界面新闻,得益于这款药的美国买方百时美施贵宝的充分尽调,海外同行对中国数据的疑虑最终得以打消。

图为百利天恒董事长朱义 图片来源:百利天恒

调期间,百时美施贵宝派出第三方前往中国的临床试验机构拷贝肿瘤原始影像,重新评估研究结论;又前往百利天恒在成都的工厂和研发中心,核查BL-B01D1工艺发展过程中的逻辑性、数据坚实性。

唯一直接获得百时美施贵宝全权信任的数据来自公司位于美国的创新药研发中心西雅图免疫

这是百利天恒早在2014年就设立、借美国本土创新生态做原始创新的地方,负责的是BL-B01D1的临床前早期研究部分。西雅图免疫提供的数据说什么他们(百时美施贵宝)就认什么,就只有不清晰的地方还要再问问,仅此而已,连那地方都没去。朱义对界面新闻说。

好在每一处都经受住了考验。202312月,百利天恒与百时美施贵宝对外披露了的合作消息,BL-B01D1创下84亿美元交易总价记录,此后又在同类分子中率先完成全球首个III期临床研究。

与百时美施贵宝达成合作后,双方共同讨论对利益相关方的披露口径,写在第一条的便是该交易是基于一项超800名患者的大样本量数据。在朱义看来,这是百时美施贵宝对公司研发水平和资产质量的认可。

幸而走过的自证之路并无白费。朱义感觉到此后跨国药企们看百利天恒的在研项目数据时,已不再担心临床试验数据的质量。

作为国内较早开启国际化战略的公司,复宏汉霖也在与跨国药企的合作中逐步获得信任。

公司首席商务发展官、高级副总裁曹平回忆,2022年,复宏汉霖与美国欧加隆共同创造了一笔生物类似药领域近6年来的最大合作。但当时新冠疫情突袭,欧加隆曾一度担忧复宏汉霖作为中国企业的交付保障,直到公司以高效的执行力和实际行动兑现了承诺。

等待“重磅炸弹”

2025年的前5个月中,在全球首付款大于5000万美元规模的商务拓展交易中,中国占比已经从2021年的5%提升至42%

图为中国创新药年初交易情况 制图:界面新闻 何苗

而当手上的产品更具竞争力,国内创新药企们也已开始不满足于仅仅将新药授权出去。进化成为国际化公司,亲自开发、销售自己的新药成为一些人最终的目标。

只不过无论什么行业,进入每一个新市场要遵守和适应当地的监管规定和商业环境。更何况做出一款创新药的过程堪称冗长,完成这一链条成为任何人都无法独自实现的壮举。

薛彤彤向界面新闻分析,这让如今的中国创新药公司去找海外合作伙伴几乎成为一条必然选择,并同时能获得现金回报、打响公司品牌,来实现资产价值。

而对意在构建全球体系的国内创新药公司来说,现金回报甚至不是唯一首要的。

百利天恒找合作者时,朱义始终坚持不做买断性交易,而要共享BL-B01D1在海外的开发和收益权。公司也直言希望借与百时美施贵宝的合作,促进其建立起在全球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能力。

这背后的原因是,神枪手都是靠子弹喂出来的。而与海外大厂的洽谈和合作就是一次次射击练习。

贺峰向界面新闻举例,海外跨国药企对产品的要求非常高,在调研评估潜在产品时,它们会有多轮既杂又细的问题。从发现研究、临床研究,到工艺生产,每个环节回答的问题加起来有成百上千。而在梳理思路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中国药企实际上可以了解并学习到海外跨国药企在各个环节的认知、把控与经验。

年轻的宜联生物同样如此成长。初期,其与国内的创新药公司广泛合作,由此获得利润,也验证技术、积累数据和竞争力。成立三年后,公司的授权对象则扩展到在美股上市的再鼎医药和BioNtech

前者让宜联生物第一次拿到了海外的资金——这是国内公司给不了的价格;后者的建议则帮公司在CMC(化学、制造、控制)环节和临床研究中持续提升

在薛彤彤看来,有资金回笼、有合作伙伴、有学习过程,中国药企才能逐渐积累起国际化的体系和经验,在海外推进创新药管线,直到真正靠自己做完国际III期临床、递交上市申请。而再往后,企业又将面临商业化上的问题,即使这个环节仍将交给合作伙伴,但这一过程中,中国药企的分配权无疑将越来越大。

而这样的设想在百利天恒身上已开始体现。

朱义告诉界面新闻,公司计划在2025年到2030年这五年形成跨国药企的框架,包括在国内外具备早期研发、临床开发、商业化、生产四方面的能力。

72日深夜,半年没更新朋友圈的朱义接连转发四条动态,内容都是BL-B01D1治疗鼻咽癌的III期临床试验在期中分析达到主要终点的消息。这意味着,计划中的5年里,百利天恒距离成为跨国药企的目标又进了一步。

对于目前的出海热潮,曹平对其的评价为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但她也同时提示,兴奋之余还是要看后续。

曹平认为,就目前而言,药企间大量的合作发生在了早期资产上,但创新药领域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产品后续能否进临床、能否在海外获批上市、能否成就百亿美元销售额都是未知。

她认为,只有当中国公司原研开发的创新药跻身全球重磅炸弹行列,才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真正进入一个辉煌的时代。